在商業與法律實務中,每一份合約,都是合作的開始,也可能是法律糾紛或風險的開端。
你是否真正了解每一份文件的法律效果?知道如何劃出合作的安全界線?本篇整理出創業過程中常見的契約類型與風險重點,幫助你有效掌握談判節奏、避免誤踩法律地雷。
合作備忘錄(MOU / LOI):表面無拘束,實際藏風險
合作備忘錄常被視為雙方的「初步共識」,但仍有幾項條款其實可能具有法律效力:
- 是否真的無拘束力?
很多 MOU 條文表面無強制力,但其中的「保密條款」或「排他約定」仍具法律拘束力。 - 簽約對象是否明確?
是否涵蓋子公司、母公司、或關係企業?模糊的對象界定容易成為爭議根源。 - 合作目的、範圍與時間是否具體?
- 雙方是否約定責任與違約條款?
依前述規定,合夥為「非要式」契約,只要合夥雙方對於如何出資、出資比例及所經營之共同事業範圍為何等重要事項有共識,該合夥契約,縱使未經合夥雙方簽訂書面契約,仍為有效。
保密協議(NDA):不是簽了就安心
NDA(Non-Disclosure Agreement)保密協議,是技術合作、新創產品開發中不可或缺的協議,但內容若沒審慎檢視,反而會陷入風險。
- 是否真的需要簽 NDA?
若已明確合作,應考慮直接簽「正式契約」,並在其中內建保密條款。 - 保密範圍是否過寬?
客戶名單、個資、內部技術等是否都被納入?注意勿將客戶名單、個資任意交換。 - 誰負保密義務?
僅限於核心團隊?還是包含顧問、關係人或員工? - 違約賠償與除外條款是否清楚?
常見除外條款包括:已公開資訊、法律要求揭露、雙方書面同意等。 - 保密期間未明定=永久保密?
若未設定期限,可能變成無限期綁住。
其他常見契約:更複雜、更需法律協助
除了 MOU、NDA,創業者經常接觸的還包括:
- 合作協議
- 委託服務/外包契約
- 授權契約、技術合作契約
- 採購契約、顧問合約……
這些合約多條文繁多,潛藏風險與責任更複雜,建議簽署前應特別注意以下要點:
簽約簽署檢查清單(合約審閱重點):
- 簽約對象、代表人是否正確?
- 契約目的是否清楚明確?
- 合作期間、履約方式、地點是否具體?
- 付款條件是否與驗收機制連動?
- 終止條款與違約責任是否合理?
- 損害賠償是否設有上限額?
- 若有保固責任條款,是否符合雙方實際需求及共識?
如有任何契約或法律上問題,歡迎 LINE 免費諮詢
歡迎預約法律諮詢,亦可電話預約:03-6581500!
